程序员读书的那些事

知道91 | 站长推荐 | 2015-09-24 | 阅读:6473

程序员与一般的行业不同,几乎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脑前面,其他的时间就少又少了,我觉的作为程序员就应该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其他方向的爱好,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,那就是读书,活到老学到老。

准确的说是自从不打LOl了(也不玩其他的游戏),看的书也渐渐多了,而我今年看的“课外书”最多,应该是超过我前二十几年读的课外书总和。发现这个习惯根本停不下来。读书本身不是一件牛逼或者值得炫耀的事情,但它确实是一件乐趣和值得分享的事情。

读书

乐在其中

我看书,大都是手机上的电子书和PDF。到目前为止,今年大概读了80多本书(大家不要追求这个数量,这样不好,我现在已经慢下来)。各个方面都有:技术,小说,传记,互联网,情感甚至美食等。我觉得书就像人的精神粮食,不能太偏食。不单是因为这个世界多姿多彩,而是会有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书中你是不同的角色去看的。

你看技术书,就是把自己当工程师,需要掌握原理,运用创造,细节之处还要多测试求证,每天看一些就像是一日三餐,家常便饭,不断增强你的技术能力(比如《xxx入门到精通》,《xxx权威指南》,《xxx开发指南之类》,《xxx高级程序设计》);

读书

PS:1.《HTTP权威指南》:比较全面的介绍了HTTP协议。2.《Sencha Touch 权威指南》重量级移动应用开发框架ST,教你如何将Html5打造的Web app。3.《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》 这个不解释。

你看小说,就是被作者带入他的故事中,进入那个年代,演绎一场恩怨情仇,一口气能看好多页,有时候对书中角色又爱又恨,有时候看得断片了,真想去催催作者,但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能力。这像是偶尔吃一次的大餐,要的是那种痛快,有放空的功效,但不宜天天如此;

读书

PS:1.《红高粱》看这本书的时候,就好像置身高粱地,闻得到莫言笔下泥土的气息。比《丰乳肥臀》要好读好理解多了。2.《鬼谷子的局》第八本才写到庞涓自杀。战国纷争,英雄辈出。真是不解馋,更希望寒川子老师写出更好的作品。3.《白夜行》是日本推理侦探小说,现实的悲剧往往和童年的不幸有关,结局让人深思。作者的还有《解忧杂货店》还没有来得及拜读。4.《追风筝的人》 :这是一本人性救赎的小说,911发生已经十几年了,阿富汗也一直饱受战争的摧残,这样的环境中的兄弟之情,父子之情以及动人的爱情相互交织,催人泪下。因为作了恶去行善,这是救赎,而这种救赎往往激发更大的善。没有完美的人,但总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。

而读传记,我们本身是对人物故事的好奇,被人物的魅力吸引而去读的,像是喝茶,慢慢体会,虽然传记有夸大的嫌疑,但人物魅力的背后还是有那种不同凡人的品格等你去解读的;

读书

PS:1.《facebook效应》这本书当然是写的Facebook的发展,相对于电影《社交网络》有更多细节。但是电影也蛮有意思。2.《飞得更高》是孙正义的传记,高中只读了三个星期就去考大学。牛逼的人早就露出了锋芒。3.《还没长大就老了》 成龙自传,书里面的大哥是个很爱电影的追梦人,也曾给我们的青春带来很多欢乐。4.《此生未完成》抗癌妈妈于娟的抗癌历程,很多时候她不是怕死,而是害怕孩子没有妈妈,丈夫没有妻子,妈妈失去女儿。所以一直在和癌症抗争到最后。尼玛,真的是太感人了,要好好活着,珍惜身边人。

而互联网相关,就是和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和观察者对话,听听他们在互联网相关的理解和他们追梦的故事,如果你有那种渴望,你就会心潮澎湃,有所思;

读书

ps:1.《结网》糗事百科创始人王坚,阐述从一个项目经理的角度如何做好一款产品。2《周鸿祎自述》360的发家史。3.《从0到1》聪明人的书就是言简意赅,0到1的创新,10倍以上的优化。作者是硅谷创投教父、PayPal创始人彼得•蒂尔。4《精益创业》创业都是有方法的,好的机制更容易让你的项目走向成功。

情感心理这类书籍,就是将心比心,很多时候都是让你换位思考,但这类就像吃维生素,除非你缺的厉害,吃一点。吃多了也没啥感觉,反而是很容易淡忘的一类书,人和人打交道的奥妙,不是在书上,是有一些技巧讲究但绝对不是重点,而是在于自己本身,比如我们要说服某个人,别人更多的是看我们的用心和态度;

读书

ps:《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》:果壳科学文。《男人这东西》:渡边淳一的两性文学之一。《理性的非理性》和《怪诞心理学》有些类似的心理书籍。

我是那么小小的喜欢美食书,因为看这种书是一种享受,对美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,如果有朋友给你描述在哪那吃了一道好菜,如何如何好吃,你八成禁不住诱惑也去吃一次。而且很多人面对的两大难题就是“中午吃什么?”,“晚上吃什么?”。当然这是玩笑话,看美食书让人很有幸福感,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,一定要尝一尝,要么自己做着试试。而且男生如果能炒的一首好菜,那会是一招必杀技。当然目前这个技能我还是在初级学习阶段。

PS:《吃货》这本书是围绕京城29家饭店展开的,作者描写美食的笔法很到位。看着好像吃到了嘴里一样。我看的第一本美食书,感觉还不错。都还没有去过北京。《汪曾祺谈吃》这本书很亲民,好像老爷子讲故事一般的在讲美食,不像《吃货》那样整的高大上,是从小吃小菜讲起,很多菜都已经吃不到了,很耐人寻味。

其他如散文,杂文这类书籍,不适合天天读,也不必整本看完,这样的文章就像是吃清淡的菜,这类书结构散漫,宜慢点看,多体会。要问我最好的散文集有那些,我会说《文化苦旅》和《皮囊》。这类书也是很能体现作者的文采和功力的书。《文化苦旅》是高中时代读到的书,那个还读了余秋雨的《千年一叹》,《霜冷长河》。今年买了电子书又重读了一遍。特别是像《道士塔》,《宁古塔》,《山庄背影》这样文章让人印象深刻,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皱着眉头,内心暗流涌动。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这样严肃的考证类散文,我很想拜读拜读。而《皮囊》真的适合农村出来的孩子读一读。你可曾发现,书中有你父母,有你自己的样子。

大学时代曾喜欢旅行类的书籍,在图书馆看过一本叫《老爸老妈去旅行》的书印象深刻,讲的是两个老人年龄加起来超过120岁了,开始不会英语,然后两个人自学英语准备3个月实现了欧洲游。其实书的内容大抵都已经忘却,但是两个老人的那种感觉一直留在了心里,现在却也很羡慕他们的儿女。话说回来,旅行的书很容易写成流水账,人对景物的兴趣不大,人对故事的兴趣更大。现在也不会去找那样的书去看。真的要说地区+故事组合的《看见》是很出色的一本纪实书,想必大家对柴静的《苍穹之下》还记忆犹新,她的文笔和她演讲的一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。故事型的还有《乖,摸摸头》,不过这样的书鸡汤味重,不推荐。其他有如理财和金融方面的书,也有一二,也不必说了。现在倒是有些怕自己跑偏了,因为想看的书太多,时间太少,于是给自己定下两个规定:看下一本书的时候,尽量要从自己的书单(豆瓣‘想看’书的目录)中找,且这个书单的数量不能超过50,超过了就要删除其他的书;技术类和其他类的书要1:1,看一本技术书,可以去看一本其他的‘课外书’。 大家不要觉得50很多,看到很多评价不错的书,我都想收藏起来,因为他们像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一样,忍不住想去叩开,但是你时间不够,必须选更好的先来。

读书

读书是为了什么?

似乎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质疑,“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?”,这个问题就像是问“走路有什么用?”一样,我们要到达某个地点,所以我们走路出发。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途径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?问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,他会说“因为山在那里”。我们读书,技术理论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,出发前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思维一直在旅行,在和自己对话,在和世界对话。在那无形的精神世界里面,有一棵代表你的树,它需要成长,读书就是给它养分。说白了,你需要成全自己。你不想那棵树枯瘦,也不想那棵树扭曲。

培根说: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庄重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.” 这就是读书的魅力。

为什么大家一起上班,一起吃饭,一起生活,但是你觉得你和他们不同。因为“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,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”。IT男给社会的印象就是有些老实,不善言辞,天天宅着。我所在的部门有两个小组,一个是在办公室开发软件,一个是经常出差解决问题。但是两组的人我感觉完全不一样,经常出差的人看起来就活跃阳光一些。而办公室的人就显得“安静”和呆板一些。其实人都是一样的人,经常出差做报告的同事,需要常和不同的人交流,要去现场一个人解决问题,这样心智成长的快。而天天和电脑对视,只关注到眼下的一亩三分地,“安静”是因为没有话题,没有见解,呆板是因为对突发情况无所适从,而且更多的人似乎对别的什么事情不怎么关心。俗话说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”。这句话中的读书,行路,阅人都不是目的,而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。我们不要局限在程序员这个角色上面,我们更多分量的角色是孩子,是男朋友,是老公,是父母,是壮志青年,是朋友,是合伙人等等,有很多属性和技能你需要培养和练习,读不同的书是便捷的方法,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。等你打开那扇门,你会发现,你的腹中空空,行囊空空。

“曾经看到一个小故事,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,读这么多书有用么,我什么都记不住。甚至看过了什么书都不记得了。老和尚什么也不说,就让小和尚拿着一个装煤的竹筐到山下打水回来。小和尚虽然觉得不可能,还是将信将疑照做了。意料之内,无论他跑的多快,一滴水也打不回来。老和尚看小和尚尝试了很多次,气喘吁吁了,才意味深长的说,你想从书里获得什么,就如同试图拿这个竹筐盛水一般,可是你再看看这个竹筐,有何不同吗。小和尚转头瞧了瞧,豁然开朗了。是啊,虽然没打回来水,不过这个竹筐不再是黑漆漆的,光鲜得熠熠生辉呢!”

人的很多记忆会随着时间随波逐流,就像我们遇见过很多人,但我们只能记住一部分人。读书的时候,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在你的大脑碰撞,洗涤,无声无息,无影无形,留下的生根发芽,带走的杳无音讯。

上次在园子看到一篇文章,其中有一段: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将知识认知分为了两个维度,其中认知历程维度又分为6个层次,分别为:记忆、理解、应用、分析、评鉴、创造。如下图所示,层次越高,表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。”,“创造”两个字是如此醒目。我想这就是答案。

其他

我一直喜欢用豆瓣读书来记录和找书(评分8分以上书),看完一本书之后也喜欢看看别人写的书评。有很多不错的书评,建议大家也这样试试。有时候看到好书很想分享。因此建了一个书山有路群,大家在群里分享和推荐(很多书没有PDF)书籍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q:452450927。

另外推荐宋鸿兵老师的一期视频,专门讲读书的,他本是个经济学家,但是读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书,推荐了7本书:1.全球通史 2.自私的基因 3.枪炮、病菌和钢铁 4.失控 5.时间简史 6.从黎明到衰弱7.艺术的故事,代表这不同的领域。

读书

读书是个人的一种习惯,也是个人的一种爱好,读不同的书去走近读者的内心世界,你会发现有意义的东西的。